管理员请 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巴林特应用>巴林特在心理咨询

军人诊疗中心:巴林特小组与为军服务质量提升

2022/06/26 18:19422

这几天,“巴林特小组”成为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军人诊疗中心医护人员口中的“热词”。大家对这个词的热议源自于航空心理研究室的刘娟副主任为他们讲授的一堂心理辅导课程——“巴林特小组模式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巴林特小组是由匈牙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迈克尔•巴林特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主要聚焦临床职业化医患关系, 集中表现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和行为模式,是国外医学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和广为应用的全科医生培训方法……


图片

            

刘娟向大家详细介绍完“巴林特小组”的由来、原理和临床应用方法,迅速激起医生护士们的浓厚兴趣。随后,她和军人诊疗中心的王莹护士长一起,组织大家运用提问、讨论和医患“角色”互换等形式,复盘重现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患者误解、质疑和各种“吐槽”。
图片

真实重现的一个个医患关系案例,让大家客观清醒的置身“事”外,换位思考,去切身体会患病战友就诊时的真实需求,以此激发同理心和逆向思维,去发现工作中容易被自己忽略的问题,从而更加周到细致的与患者期盼无缝对接,提升诊疗服务的质量,优化官兵就医体验和满意度。

图片

       这波操作,让大家心里曾经装着的诸多“蒙圈”、些许“委屈”迅速化解“蒸发”,心里那份“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感、“一切为了战友健康”的使命感成为最亮色、最强音。

图片

       随后,大家畅所欲言,为提升诊疗服务质量建言献策——有人说开展工作前要与患者提前做好沟通和健康宣教;有人认为要全方位开展换位思考,多问多听患者感受;有人提出尽快收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意见建议,逐一研究分析,形成言行规范,优化工作流程……

图片
      就这样,一场心理辅导课引发了军人诊疗中心关于优化“医患关系”,促进诊疗服务质量提升的集体讨论和思想大碰撞。

涟漪泛起,激起了军人诊疗中心关于服务质量提升更多元更深层的思考与改进。王广云主任带领全科医护紧跟中心“质量提升年”步伐,借鉴“巴林特小组”效应,全面检视梳理科室在为部队服务特别是年初落实《军人及军队相关人员医疗保障待遇暂行规定》以来的经验得失。
他们重点瞄准军人家庭对优待政策理解不全吃的不透、对惠军“红利”的适用范围存在误区、对叠加地方医保的部分疑惑较多、消解军人军属诊疗疑难的质效不好等现实问题,广泛开展起案例收集、对症剖析、换位思考和“解题”研讨等系列活动。迅速破解了十多个患者易起质疑、医护易受“委屈”的痛点难点问题,细化出一套科学宣教政策、高效传递温暖、有效规避矛盾、增强医患互信的措施办法。促使军人家庭更加高效便捷的享受到惠军医疗政策福利,更加充分的体会到军人职业尊崇与就医获得感,用确保后方家属的健康无忧,来更好的砥砺一线将士强军奋斗。
图片

图片

摄影:张洪涛 李丹丹

图片


主管 |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政治工作部
主办 | 对外宣传中心
期号 | 571

文章转载自: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文件下载
文章推荐

M. Rocca在巴林特小组的经历

这是我第四年参加由博士领导的巴林特小组。法拉利在萨龙诺。该小组目前由八名同事组成,除了组长和联合组长。我们每周三晚上 9 点到 10 点 30 分会面。在完全自由、意想不到和不可预测的转变中,需要小组成员提出了他的情况。曝光的时刻至关重要。简而言之,有必要让团队了解他们自己的担忧,他们自己的困难,注意不要忽略事件描述中的那些细节,也许是次要的,这将使同事们能够向后重构事件的动态。那个医生和那个病人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医生与患者的经历变成了丰富的“故事”,既有临床的,也有人文的,即关系的。或多或少长、复杂或简单的故事,但无论如何都由某些主要和次要角色以及一系列事件定义,这些事件构成了情节。讨论的难点在于能够猜出人物的性格,把握情节,找到每一集最明确的医患关系的瞬间、动作、感受。因此,晚上的最大魅力在于讲述、聆听故事,然后尝试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敏感度来重写它,或者更确切地说,正如我们的领导者经常建议的那样,试图让自己“站在同事的立场上” . 这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事实,或者说同事的“衣服”被不同的人物所穿,审美结果反差极大。对于那些抓住机会的人来说,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衣服”可以从容地评估自己的风格和体型。每一次都像是用几只手在写一本漫长而无限的书的另一章,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在不知不觉中,这一切也变成了一个故事……每一个都变得丰富起来。玛丽娜·罗卡全科医生文章来源:意大利医学协会巴林特项目组

浏览 2079 次查看更多 >>

关爱临床教师身心健康,提升临床教学内涵质量 ——我院开展临床带教团队巴林特小组活动

为关爱临床教师身心健康,提升临床教学内涵质量,2021年1月20日下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东院区开展临床带教团队巴林特小组活动,教学培训部人员、部分临床医护带教老师参加。教学培训部主任李伟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会上李主任强调小组成立的必要性及意义,希望通过巴林特小组缓解临床带教老师的职业压力,调适心态,学会沟通,保障自我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开班仪式后,巴林特小组带领人、心理咨询师冯自育老师就“巴林特小组”的起源、我院巴林特小组发展历程与影响、以及相关心理学知识进行讲解,语言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使本次小组成员尽快熟悉潜意识、投射等心理学概念。通过组员的个案分享,使临床医护带教老师形成新的视角,情景再现的同时感受学生的心理、分析他们的思维模式,做到共情与换位思考,从而提升临床带教老师的沟通能力,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文字 | 王   海 编辑 | 周  静 审核 | 胡安国

浏览 1783 次查看更多 >>

巴林特学员感受和推荐语

巴林特小组模式提供心理服务,真实学员的反馈:第一位:巴林特不仅主要在内部工作,而且在面向行动的具体行为方面不那么明显,工作是由房间里的每个人完成的。没有进行演示的小组成员,并且可能只觉得他们在努力理解为什么演示者与该患者有某种困难 - 通常可以感受到与演示者的共同纽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练习,您可以更好地找出查看演示者情况的不同方法。您可以拥有自己的个人小启示。没有人需要知道你意识到了什么——你可以把它留给自己。你可以有自己的个人观点转变。〜亚历克西斯曼第二位:我之前从来没有真正参与过巴林特小组,更不用说有领导经验了。令我惊讶的是,通过这次会议的形式,我能够快速掌握小组的概念以及共同领导小组的概念。巴林特小组过程感觉就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可以丰富医患关系。我很高兴能回到我们的住院医师那里开始这件事。〜巴林特强化参与者第三位:巴林特小组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体验,可以分享他们的羞耻感、无助感、愤怒感等,他们已经被训练去忽略这些感觉,并且他们没有表达的途径。小组成员经常报告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并因了解到他们并不孤单而感到鼓舞。有机会在受保护和保密的环境中将这种被禁止的感觉暴露出来,有助于减少羞耻感,从而减少大多数临床医生在照顾病人的情感要求高的工作中所经历的孤独感。〜凯瑟琳乌尔曼

浏览 2040 次查看更多 >>

布鲁塞尔国际巴林特大会 2022 年 8 月 31 日至 9 月 4 日

8 月 31 日 @ 下午 2:00 CEST下一届国际巴林特大会将于 2022 年 8 月 31 日至 9 月 4 日在布鲁塞尔的 Maison Notre Dame du Chant-d'Oiseau 举行。详细信息请参见下面的大会网站网站:报名网址:https://www.balint2022.be

浏览 2419 次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