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巴林特小组”成为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军人诊疗中心医护人员口中的“热词”。大家对这个词的热议源自于航空心理研究室的刘娟副主任为他们讲授的一堂心理辅导课程——“巴林特小组模式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巴林特小组是由匈牙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迈克尔•巴林特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主要聚焦临床职业化医患关系, 集中表现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和行为模式,是国外医学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和广为应用的全科医生培训方法……
“ 真实重现的一个个医患关系案例,让大家客观清醒的置身“事”外,换位思考,去切身体会患病战友就诊时的真实需求,以此激发同理心和逆向思维,去发现工作中容易被自己忽略的问题,从而更加周到细致的与患者期盼无缝对接,提升诊疗服务的质量,优化官兵就医体验和满意度。 这波操作,让大家心里曾经装着的诸多“蒙圈”、些许“委屈”迅速化解“蒸发”,心里那份“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感、“一切为了战友健康”的使命感成为最亮色、最强音。 随后,大家畅所欲言,为提升诊疗服务质量建言献策——有人说开展工作前要与患者提前做好沟通和健康宣教;有人认为要全方位开展换位思考,多问多听患者感受;有人提出尽快收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意见建议,逐一研究分析,形成言行规范,优化工作流程……
摄影:张洪涛 李丹丹
主管 |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政治工作部 主办 | 对外宣传中心 期号 | 571期
文章转载自:空军特色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