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请 登录
著作/论文
热点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著作/论文>书籍

巴林特小组如何运作

2022/06/26 14:121980

微信截图_20220626141601.jpg

它是一个由 8 到 12 人组成的小组,他们定期会面,以反思一个临床案例的呈现,在该案例中,看护人与患者的关系会造成问题并提出问题。

参与者是  都有治疗责任 的护理人员和一到两名 接受过精神分析培训的领导者。

工作会议的过程是围绕小组成员对临床情况的介绍而建立的。其他小组成员听着,没有打断。然后他们可以通过提问、表达他们的观点,甚至他们的情绪来做出反应和干预。叙述者听到并试图回答问题,同时发现他与该患者的关系的另一个亮点。

操作规则基于:

  • 案件报告人的自发性

  • 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联想

  • 缺乏成绩

  • 不加评价或判断地尊重他人的话

  • 保密


组长在巴林特小组中的角色

他们根据规则:

  • 他们确保了团队的凝聚力

  • 它们通过避免一般的、个人的或离题的漂移来包含工作

  • 他们保护参与者免受参与者之间的个人质疑

  • 他们确保言论自由

  • 他们将参与者带到无意识的关系以及他们在护理关系中的专业个人参与。

  • 它们帮助每个参与者进一步了解护理关系和心理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但在护理者与患者的关系中却显露出来。


文件下载
文章推荐

巴林特小组如何运作

它是一个由 8 到 12 人组成的小组,他们定期会面,以反思一个临床案例的呈现,在该案例中,看护人与患者的关系会造成问题并提出问题。参与者是 都有治疗责任 的护理人员和一到两名 接受过精神分析培训的领导者。工作会议的过程是围绕小组成员对临床情况的介绍而建立的。其他小组成员听着,没有打断。然后他们可以通过提问、表达他们的观点,甚至他们的情绪来做出反应和干预。叙述者听到并试图回答问题,同时发现他与该患者的关系的另一个亮点。操作规则基于:案件报告人的自发性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联想缺乏成绩不加评价或判断地尊重他人的话保密组长在巴林特小组中的角色他们根据规则:他们确保了团队的凝聚力它们通过避免一般的、个人的或离题的漂移来包含工作他们保护参与者免受参与者之间的个人质疑他们确保言论自由他们将参与者带到无意识的关系以及他们在护理关系中的专业个人参与。它们帮助每个参与者进一步了解护理关系和心理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但在护理者与患者的关系中却显露出来。

浏览 1980 次查看更多 >>

关爱临床教师身心健康,提升临床教学内涵质量 ——我院开展临床带教团队巴林特小组活动

为关爱临床教师身心健康,提升临床教学内涵质量,2021年1月20日下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东院区开展临床带教团队巴林特小组活动,教学培训部人员、部分临床医护带教老师参加。教学培训部主任李伟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会上李主任强调小组成立的必要性及意义,希望通过巴林特小组缓解临床带教老师的职业压力,调适心态,学会沟通,保障自我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开班仪式后,巴林特小组带领人、心理咨询师冯自育老师就“巴林特小组”的起源、我院巴林特小组发展历程与影响、以及相关心理学知识进行讲解,语言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使本次小组成员尽快熟悉潜意识、投射等心理学概念。通过组员的个案分享,使临床医护带教老师形成新的视角,情景再现的同时感受学生的心理、分析他们的思维模式,做到共情与换位思考,从而提升临床带教老师的沟通能力,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文字 | 王   海 编辑 | 周  静 审核 | 胡安国

浏览 1707 次查看更多 >>

IBF 理事会会议 2022 年 5 月 20 日至 22 日,德国亚琛

亲爱的大家,这是一个提醒,理事会会议和大会的注册现已开放。请在此处查看 IBF 网站上的详细信息。我希望你们中的许多人都能参加。最良好的祝愿,保罗IBF 秘书paulsackin@waitrose.com

浏览 2107 次查看更多 >>

改变思维方式 重塑医患关系——浙大二院“巴林特小组”培训圆满结束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构建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着力培养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浙大二院高度关注医学研究生的心理状态,开展“广济巴林特”团体心理辅导项目。“巴林特小组”在欧美国家被广泛运用于训练临床医务人员处理医患关系,提升医务人员的心理调节能力、缓解职业压力等,国内目前只有少数医院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浙大二院于2019年8月16日至18日,组织开展了首期“巴林特小组”组长培训,为后期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储备骨干师资队伍。■ ■■■■全国知名心理培训专家陈华老师应邀作为此次“巴林特小组”组长培训的讲者,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有来自浙大二院的医务人员、行政人员和医学研究生,也有来自浙大一院、省口腔医院、省妇产科医院等兄弟医院的同仁。本次培训活动形式丰富,内容详实,授课生动,学员认真倾听,积极参与,氛围活跃。01“巴林特小组”的起源培训伊始,陈华老师介绍了“巴林特小组”的起源,以及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十年来组织“巴林特小组”活动的宝贵经验。之后学员们在陈华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第一次“金鱼缸”演练。学员们分为圈内的参与者和圈外的观察者,第一位案例提供者分享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医疗故事,其他学员则作为不同身份的当事人,站在各自的立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期间陈华老师作为组长积极引导学员们发言,气氛十分和谐融洽。02医疗中的人文关怀“金鱼缸”演练后,陈华老师便教授学员学习“雕塑”技术。学员们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以及体会自己扮演角色的改变,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医疗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案例提供者表示:“自从事情发生后,我一直很内疚自责,但通过‘巴林特小组’这种独特的形式,以及‘雕塑’技术的演练,我的心理真的发生了很大转变,感觉心里轻松多了。”03标准答案or一种思维方式在感受过“巴林特小组”讨论和“雕塑”的神奇魅力之后,学员们跃跃欲试,许多学员提出想当组长。陈华老师首先教授担任组长的基本技能,强调“巴林特小组”的安全性原则,随后组织组长和协同组长进行了多场“巴林特小组”演练。随着培训的深入,学员们的讨论也更热烈起来,如“在开展活动时如何挑选参与者”、“如何控制时间”、“如何区别普通座谈会和‘巴林特小组’”等。陈华老师详细地一一作了解答,并提出了开展活动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如安全性原则,不提建议原则等。针对学员提出“‘巴林特小组’似乎是一个情感宣泄平台而非问题解决平台”这一问题,陈华老师表示:“巴林特小组”并不会提供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更多的是让小组成员领悟到处理医患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04真实案例演练培训最后一天,学员们都基本掌握了“巴林特小组”的流程,组长和协同组长均能独当一面,带领“巴林特小组”很顺利地完成每场活动。在最后一场“巴林特小组”演练中,一位医学研究生带来一个案例:当患者家属面对家人死亡,情绪失控时,该如何进行医疗谈话?组长和协同组长将“金鱼缸”和“雕塑”技术融合,还原案例现场,小组成员纷纷被带入角色,经历了一场“死亡”与集体潜意识“离别”的碰撞,不少学员情感被深深卷入,感触良多。有医生坦言“下次碰到很不和谐的医患关系时,会尽量多从自己的角度去做改变。而且通过和大家的分享,知道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有一个群体在做自己的后盾,会坚强很多。”有医学研究生也表示“能参加此次培训,甚是有幸,心存感激。在以后的医学生涯中一定会努力去改变自己,去和患者多沟通,这对从医之路大有裨益。”行政人员也表示“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更理解了医务工作者的不易,也加深了对心理学的理解,原来心理学可以这么神奇地影响我们!”陈华老师总结道,“巴林特小组”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和包容的环境,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去探讨医患关系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它不是为大家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小组,而是为了让我们在探讨别人案例的同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而逐步形成“新视野、新思维、新感受”,在下一次面临紧张的医患关系的时候,多一种选择。在闭幕式上,陈华老师和禹华良副主任共同为本次参与的学员颁发培训证书。禹华良副主任阐述了对“巴林特小组”的理解:“巴林特小组”并非是用传统意义上的说教方式来培训学员,而是用心理学的方式让参与的学员自己去领悟;并非一种心理治疗的手段,而是提供一个可以自我觉知的情绪释放平台。“巴林特小组”就像一颗种子,播种在了浙大二院这片土地上,它将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开出绚烂的花朵!广济巴林特“广济巴林特”是广济医学人文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今后浙大二院将会定期举办“巴林特小组”活动,让我们一起倾诉医者心声,回忆医路初心;听医患故事,汇成长心路;相聚巴林特,相伴医路缘!

浏览 2059 次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