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团体心理辅导:巴林特小组”专题理论与实操培训
为了给疫情期间的一些特殊群体,如医护人员、社区一线防控人员等,提供更精准有效的心理服务,除了一对一的热线心理援助与网络心理辅导外,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疫期心理服务志愿者团队积极筹划了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形式,网络团体心理辅导就是其中的一种。为了帮助网络团体带领志愿者们更好地掌握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术,2020年2月24日晚六点半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督导项目天津督导点邀请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吴皓老师为天大心理中心疫期团体心理辅导组的志愿者们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巴林特小组”专题理论与实操培训。以下是理论讲授部分的文字稿。关于巴林特与巴林特小组1 起源THE BEGINNING巴林特出生于布达佩斯,是一位全科医生的儿子。他出生于1896年,在柏林和布达佩斯完成精神分析训练,后移居伦敦,在塔维斯托克诊所工作。他有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在我们现在的工作中都是比较深入的,他认为引起治疗改变的事件永远是发生在两人之间。它是这样去隐喻的:关系就像是一面镜子,把解释体验为解释和纳入解释这么双方互动的一个状态。巴林特和他的第三任妻子伊妮德,是在二战后开始举办全科医生训练和研究研讨会,并且发展了巴林特小组工作模式。他这个工作模式在英国推广了以后,改变了英国医学的面貌。1957年,他和妻子一起编写并且出版了一本书叫做《医生,他的患者及所患疾病》。这本书现在有中文翻译版,大家也可以去看英文的原文。巴林特小组起源于英国精神分析客体关系流派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同时,巴林特参加过二战的部队的一些前线工作。二战之后,战争的创伤导致了精神和情绪方面的痛苦,这种痛苦会伴随着一些躯体症状的出现。人们经常会去医院、去医生那里去抱怨诉说痛苦。大家可以想象这次我们国家的疫情,人们同样会产生一些情绪和躯体上的痛苦,包括我们的医护人员。另外一个背景就是心身医学的发展,他们发现,医患关系本身就是一剂良药。“所以,这个跟英国的医疗体系、西方的医疗体系是有关系的。刚才提到过,巴林特认为治疗发生的效果是在关系当中形成的,医生就是药物,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如果能够耐心地跟病人交流,就会起到“安慰剂”的作用,其实,就是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 国内外发展THE DEVELOPMENT国际巴林特联盟是1972年成立的,到现在有23个国际分支。巴林特小组在中国的历史是从1997年开始的,那时候中德班有德国老师用结构性巴林特小组工作模式进行小组活动与督导。我第一次接触,是在中德班二期的时候,有一个小组督导老师是用这么一个工作模式来进行督导,也是从他那里了解到巴林特小组。2003年,巴林特小组正式引入到了中国。作为国际的分支,2019年中国进行了首批巴林特小组组长的认证。现在的巴林特小组结构式工作方式也开始应用于医疗以外的其他领域,我曾经带过学校的班主任或年级主任的团体。3 理论假设THE THEORETICAL HYPOTHESIS巴林特认为,当你能够被理解的时候,你就能发挥出更强大的自我功能。所以,他的理论假设大家都是比较了解的。第一个假设,人们的很多心理过程是潜意识层面的,我们要关注并理解,来访病人症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是什么。第二个假设,病人会无意识地将他的正性的或负性的思想、情绪、愿望等带入医患关系中,从而影响到医护人员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即移情和反移情。同样,医护人员的思想、情感、行为也会影响到来访病人以及病人家属的状态。所以提高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人际特点,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巴林特小组的工作中,会逐渐让我们自己去意识到、看到这些部分。第三个理论假设,病人在环境和疾病适应中的过程中的困难,或早年的关系问题,会在具体的治疗环境当中、在病人和医护人员的互动中再现,即平行关系。病人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安慰、渴望安全感的需求等会被不自觉地触发出来,在就医的过程中呈现出来。这样的一个过程同样也会在巴林特小组的互动讨论中再次呈现。曾经在某次巴林特小组的工作结束以后,报告者说,实在太像了,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巴林特小组能够让我们更多地去看到当时发生的点点滴滴,并对此有更多的理解。4 工作模式THE WORK MODE巴林特小组的工作模式,通常是 由受过训练的的巴林特小组组长带领8到12名医护人员进行定期会谈。医护人员在临床中遇到的比较棘手案例,以及让他们感觉到无助、沮丧、愤怒、挫败等的案例会被带到小组里面进行讨论。小组中会主要关注来访者的心理社会背景、来访者的情绪、需要、想法、期待、价值观,以及医护人员的情绪、需要、想法、期待、价值观,和医护人员的人际特点,看医患关系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所以巴林特小组是聚焦在医患关系上的。5 工作原则THE WORK PRINCIPLE巴林特小组成员都需要遵守的合约:第一, 保密;第二, 尊重、不评判;第三, 避免给建议和解决方案;第四,在小组中,以“我”的立场说话,而不用你怎么怎么样的一个表达方式。反馈我在听的过程当中,我身体上会出现什么反应?我联想到什么?我有种什么样的感受?第五,小组的设置和框架。小组的时间、地点、场所、人员等基本设置都是很重要的。巴林特小组里面有一些角色,即案例汇报者、组员和小组带领者。有的小组有一个组长和一个副组长,在专业受训人员比较短缺的时候,一个组长也是可以的。关于成员责任有三问Q1案例呈报者要做些什么呢?要自发地汇报他们的案例,并且要说明一下自己为什么要带这个案例过来,想要讨论的困惑和问题是什么?同时在澄清的环节会回答组员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做一些澄清。当小组讨论的时候,要聆听和反思,体会一下自己在听大家讨论的过程中的情绪反应和变化。在最后的反馈阶段反馈自己的感受、收获和启发。案例报告是自发的,不需要特意做准备。可以是在刚才的工作中遇到的病人,让你感到有些矛盾、或者有强烈的情感体验。还可以是很早以前遇到的病人的案例。比如在某次小组中一个医生带来的是二三十年前他遇到的一个病人的案例,在同伴的分享过程中被触发了,他决定在第二次的小组活动中报告,结果在报告的过程他痛哭流涕,非常地伤感。这就是未了结的、令人难以入眠的一个案例。Q2组员应该做些什么呢?组员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讨论的案例上,案例当中的来访病人和医师分别额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保持好奇,去深入体会自己的感受与反应,分辨自己与案例提供者有哪些是类似的?哪些是不同的?保持想象力跟创造力,分享自己的联想、想象、幻想、推断、假设。别人在说的时候保持好奇心,我也是这样的吗?还是我有一些不同?或者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方面。要注意关注医患关系,在这个案例的医患关系中,呈现了怎样的互动模式?出现了什么样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组员要可以自由地讨论,并且要有一些犯傻的勇气,能够感到安全,开放地说任何自己想说的内容。Q3组长要做些什么呢?组长要建立并且维护小组规则,熟悉小组流程,建立一个安全的空间,保护案例提供者和组员。鼓励组员的反思、共情。干预的时候要慎重。要看小组的动力是什么样的?呈现出来的主题是什么?特别要聚焦在医患关系上。榜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组长要保持好奇心,同时要能够忍耐、抱持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安和焦虑,并且进行一些共情。关于工作流程01进行自我介绍、小组内做出约定,由某位组员自发地呈报一个医患关系的案例02组员对案例汇报者进行提问,对某些具体的现实性问题进行澄清03案例汇报者退后并保持沉默,由组员表达对这个案例的感受04由案例汇报者进行反馈,感受、启发、收获等 大家知道,医院里的医护人员经常是用理智的状态进行工作的,所以很少有机会他们能够进行情感的交流和互动。巴林特小组的工作目标就是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机会来探索与工作相关的情绪方面的主题。结构式巴林特小组的工作要素这部分涉及到倾听、共情和反馈原则,我们都很熟悉。白大褂、药物、诊断让我们处于一种隔离状态,但理解、共享、信任能够让我们有一个更开放的状态。以我们熟悉的乔哈里窗来举例,我们每个人都有公开的我、盲目的我、隐私的我和未知的我。在小组逐渐建立、组员逐渐互相信任的过程中,隐私的我就会逐渐缩小。随着小组的分享,开放性逐渐增加,通过别人的反馈,自己的盲目的,就会减少,公开的我就会增加。组员要用具体的例子和情境来进行描述、表达观点和感受。如果去提问题的话,也是在事实层面进行提问。以“我”的立场说话,如果我是病人或者我是医生,我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案例汇报者在接受反馈时,也不要急于澄清和解释和反驳,要指出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自己觉得不是很能够接受,并且进行一个致谢。在巴林特小组的合约里面已经提到保密、尊重、不评判、以及避免给建议和解决方案的原则,在小组活动中要注意遵守合约,保持框架。我们尝试将巴林特小组的结构应用在医疗之外的一些领域,比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获得了很好的反馈和效果。也许我们不能将其叫做巴林特小组,但是巴林特小组结构式的工作模式我们是可以去运用的。主讲人介绍吴皓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临床骨干教师,住培精神专业基地教学主任,医学/心理学双学位。 •2001-2010年中德班二期初级组、三期提高组、四期高级动力团体组等,国际巴林特小组联盟首批中国认证组长,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注册督导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巴林特小组联盟委员,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及其青少年心理卫生专委会常委,浙江省精神科医师协会委员,杭州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委。 •着重焦虑抑郁及躯体表达的神经心理认知功能研究及心身整体性治疗研究。负责/参与国家省部厅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入6篇),参与著作6部。浙江省医药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 •工作30余年来, 一直从事神经精神与临床心理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 同时开展心理咨询治疗、员工关爱同事间支持工作20余年,巴林特小组组长工作及巴林特小组工作培训10余年。 •擅长各类精神心理问题及躯体相关的精神心理问题诊疗。擅长成人/青少年的个体、伴侣及家庭治疗。擅长综合性医院疾病应激、创伤危机与哀伤、心身问题和巴林特小组工作与培训。
2022/6/26 18:03:18
324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