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请 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巴林特小组

美国巴林特协会Laurel C.Milberg博士:巴林特小组过程简介

2022/06/26 19:03609

巴林特小组过程简介

美国巴林特协会Laurel C.Milberg博士

 廖彬彬 编译

巴林特培训以出生于匈牙利的英国精神分析师迈克尔·巴林特(Michael Balint)的名字命名,他与全科医生一起工作于医生们自身的心理暗示,也就是说,整合精神病学和医学的挑战,做了大量的专业工作。20世纪50年代,巴林特和他的妻子恩尼德开始了一个独特的病例讨论小组,让全科医生提供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病例。这样的小组关注的是医学实践中的移情和反移情以及医患关系的治疗性应用。他们开创的团体过程模型基于伦敦塔维斯托克研究所(Tavistock Institute)的心理分析原理和比昂等人的团体过程方法。巴林特小组是由训练有素的带领者协调的每周医师会议,参与者将问题案例提交给同事讨论。巴林特小组主要的方法是深入研究这些案例,是一种研究与培训的方法。

巴林特小组的目的是培训初级保健医生:

以精神病学的方式进行思考;

改变态度,将医患关系作为治疗手段;

探索和发现与患者巧妙沟通的治疗可能性;

通过了解医患互动的本质,了解患者作为一个人及其面临的困境;

检查他们对待患者的个人方式,探索应对困难情况的替代方法;

探讨医生在普通的全科医学话语中的自我运用——医生的药理学;。

巴林特小组基本上就像任何一个小团体一样,有着适用于小团体过程的标准规则;真诚、归属、对成员保持尊重、保密、边界、安全、对不同意见的容忍等。小组工作通过每周定期举行,延续数月甚至数年。小组形成信任和凝聚力,并可能经历自己的团体发展阶段。

巴林特小组基本上是一个案例讨论,小组的材料是基于当前正在进行的案例的呈报。这些案例可能为呈报者带来思考、苦恼、惊讶、困难、困惑或不确定的情形。这样的情形甚至在呈报者离开办公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伴随着他们。不鼓励呈报关于死亡或昏迷,或与之没有持续关系的患者案例。与其他医疗案例讨论不同的是,巴林特小组的目的是增加对患者问题的理解、医生对患者的反应和他/她的沟通,而不是寻找解决方案、提供建议、探究呈报者、击败呈报者,或教授医疗或心理内容。而是鼓励小组进行自由猜测,提出不同意见。

巴林特小组不是为医生进行自我层面的治疗,尽管参与者需要了解他们的专业自我;他们对病人的反应、盲点、过敏和对病人的习惯性反应模式。这些通常是在小组讨论并不探讨的个性化发现。在巴林特小组获得的体验可以是非常具有支持性的,但它不是一个完全的支持性小组,也不是一个讨论一般问题的小组。

       巴林特小组的工作方式:小组进行案例工作,而不是带领者。案例报告在陈述过程中会显示出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及医生对患者的反应。小组把这个案例当作是自己的,觉察到案例在他们自己身上激起的感觉以及患者可能正在经历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用于理解巴林特小组医患关系的技能是对医患双方的同理心。通常,小组或小组成员可能会无意识地呈现出医患关系的各个方面,从而提供一个学习更多内容的机会。小组工作带来的结果可能是对患者的看法或态度的转变,以及对患者问题的更清晰理解,这反过来又可以帮助医生在关系中摆脱困境,找到对患者更有帮助的角色。


(编译仅限于学习交流,欢迎批评指正。)


编者注:

1.巴林特小组工作于关系及关系中各方的理解,适用于不同的职业关系。医生可以替换为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教师等,患者可以替换为来访者、服务对象、学生等。

2.巴林特小组基于这样的假设:无意识的移情和反移情也存在于每个人的职业关系中。


文章来源:TheCircle心理圈 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文件下载
文章推荐

布鲁塞尔国际巴林特大会 2022 年 8 月 31 日至 9 月 4 日

8 月 31 日 @ 下午 2:00 CEST下一届国际巴林特大会将于 2022 年 8 月 31 日至 9 月 4 日在布鲁塞尔的 Maison Notre Dame du Chant-d'Oiseau 举行。详细信息请参见下面的大会网站网站:报名网址:https://www.balint2022.be

浏览 2467 次查看更多 >>

关爱临床教师身心健康,提升临床教学内涵质量 ——我院开展临床带教团队巴林特小组活动

为关爱临床教师身心健康,提升临床教学内涵质量,2021年1月20日下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东院区开展临床带教团队巴林特小组活动,教学培训部人员、部分临床医护带教老师参加。教学培训部主任李伟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会上李主任强调小组成立的必要性及意义,希望通过巴林特小组缓解临床带教老师的职业压力,调适心态,学会沟通,保障自我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开班仪式后,巴林特小组带领人、心理咨询师冯自育老师就“巴林特小组”的起源、我院巴林特小组发展历程与影响、以及相关心理学知识进行讲解,语言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使本次小组成员尽快熟悉潜意识、投射等心理学概念。通过组员的个案分享,使临床医护带教老师形成新的视角,情景再现的同时感受学生的心理、分析他们的思维模式,做到共情与换位思考,从而提升临床带教老师的沟通能力,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文字 | 王   海 编辑 | 周  静 审核 | 胡安国

浏览 1840 次查看更多 >>

法国巴林特医学会:巴林特组长实践交流日(JEP 2022)

照顾者、他的病人、身体和 BALINT 小组在去年 12 月就我们的领导者实践进行交流的前一天,我们讨论了身体及其在通过视频会议制作的巴林特小组中的位置,特别是对学生的限制;只要“边缘”被放下,包含作品,它的可能性。我们围绕以下假设交换了意见:迈克尔·巴林特(Michael Balint),研究员,创意人士,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与社会进化有关,无疑会对这种做法持开放态度。我们还在视频会诊中讨论了患者的身体;练习者有时会告诉我们,这个身体是暴露的,甚至是在小屏幕上展示的,就像是在试图诱惑一样;在其他时候,它会丢失,尤其是在进行信息如此丰富的临床检查时。最后这些点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关于临床检查,全科医生伊丽莎白·阿德勒(Elisabeth ADLER)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道的观察中向我们传达了她的感受,当她无法与只说提格里尼亚语的老年厄立特里亚患者交流时,她开始感觉到她的病人的肌肉,在脊柱水平,肩带;然后按摩肩膀,她感觉到脖子上的结,并与我们分享她的情绪。…在我们的小组中,护理人员是否会与我们谈论他们患者的身体、他们触摸身体的方式——或不?他们表达他们的感官体验,感受的情绪吗?记者的故事对团体及其代表有什么影响?我们呢,领导?我们还观察到参与者的身体,当他们报告案件、表达自己、保持沉默时?什么幻想似乎在流传?除了言辞之外,领导者如何帮助阐明在这个身体与身体之间的照顾者和他的病人之间的关系中的利害关系。正是围绕着所有这些关于关系和非常真实的身体存在的方面,非常本能,GRAL 与办公室相关,邀请我们在这一天来讨论。毫无疑问,我们彼此有很多话要说,也有很多话要说,谢谢你们的大量到来……当然是面对面的!*我们参考文本“治疗关系”:ADLER Elisabeth -N。英格兰医学杂志,October28,21;第18,1640 -1641号;由 Luc Canet 翻译,并于2 月与 12 月 JEP 的两次通信一起发送给所有领导人。

浏览 1955 次查看更多 >>

改变思维方式 重塑医患关系——浙大二院“巴林特小组”培训圆满结束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构建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着力培养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浙大二院高度关注医学研究生的心理状态,开展“广济巴林特”团体心理辅导项目。“巴林特小组”在欧美国家被广泛运用于训练临床医务人员处理医患关系,提升医务人员的心理调节能力、缓解职业压力等,国内目前只有少数医院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浙大二院于2019年8月16日至18日,组织开展了首期“巴林特小组”组长培训,为后期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储备骨干师资队伍。■ ■■■■全国知名心理培训专家陈华老师应邀作为此次“巴林特小组”组长培训的讲者,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有来自浙大二院的医务人员、行政人员和医学研究生,也有来自浙大一院、省口腔医院、省妇产科医院等兄弟医院的同仁。本次培训活动形式丰富,内容详实,授课生动,学员认真倾听,积极参与,氛围活跃。01“巴林特小组”的起源培训伊始,陈华老师介绍了“巴林特小组”的起源,以及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十年来组织“巴林特小组”活动的宝贵经验。之后学员们在陈华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第一次“金鱼缸”演练。学员们分为圈内的参与者和圈外的观察者,第一位案例提供者分享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医疗故事,其他学员则作为不同身份的当事人,站在各自的立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期间陈华老师作为组长积极引导学员们发言,气氛十分和谐融洽。02医疗中的人文关怀“金鱼缸”演练后,陈华老师便教授学员学习“雕塑”技术。学员们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以及体会自己扮演角色的改变,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医疗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案例提供者表示:“自从事情发生后,我一直很内疚自责,但通过‘巴林特小组’这种独特的形式,以及‘雕塑’技术的演练,我的心理真的发生了很大转变,感觉心里轻松多了。”03标准答案or一种思维方式在感受过“巴林特小组”讨论和“雕塑”的神奇魅力之后,学员们跃跃欲试,许多学员提出想当组长。陈华老师首先教授担任组长的基本技能,强调“巴林特小组”的安全性原则,随后组织组长和协同组长进行了多场“巴林特小组”演练。随着培训的深入,学员们的讨论也更热烈起来,如“在开展活动时如何挑选参与者”、“如何控制时间”、“如何区别普通座谈会和‘巴林特小组’”等。陈华老师详细地一一作了解答,并提出了开展活动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如安全性原则,不提建议原则等。针对学员提出“‘巴林特小组’似乎是一个情感宣泄平台而非问题解决平台”这一问题,陈华老师表示:“巴林特小组”并不会提供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更多的是让小组成员领悟到处理医患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04真实案例演练培训最后一天,学员们都基本掌握了“巴林特小组”的流程,组长和协同组长均能独当一面,带领“巴林特小组”很顺利地完成每场活动。在最后一场“巴林特小组”演练中,一位医学研究生带来一个案例:当患者家属面对家人死亡,情绪失控时,该如何进行医疗谈话?组长和协同组长将“金鱼缸”和“雕塑”技术融合,还原案例现场,小组成员纷纷被带入角色,经历了一场“死亡”与集体潜意识“离别”的碰撞,不少学员情感被深深卷入,感触良多。有医生坦言“下次碰到很不和谐的医患关系时,会尽量多从自己的角度去做改变。而且通过和大家的分享,知道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有一个群体在做自己的后盾,会坚强很多。”有医学研究生也表示“能参加此次培训,甚是有幸,心存感激。在以后的医学生涯中一定会努力去改变自己,去和患者多沟通,这对从医之路大有裨益。”行政人员也表示“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更理解了医务工作者的不易,也加深了对心理学的理解,原来心理学可以这么神奇地影响我们!”陈华老师总结道,“巴林特小组”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和包容的环境,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去探讨医患关系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它不是为大家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小组,而是为了让我们在探讨别人案例的同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而逐步形成“新视野、新思维、新感受”,在下一次面临紧张的医患关系的时候,多一种选择。在闭幕式上,陈华老师和禹华良副主任共同为本次参与的学员颁发培训证书。禹华良副主任阐述了对“巴林特小组”的理解:“巴林特小组”并非是用传统意义上的说教方式来培训学员,而是用心理学的方式让参与的学员自己去领悟;并非一种心理治疗的手段,而是提供一个可以自我觉知的情绪释放平台。“巴林特小组”就像一颗种子,播种在了浙大二院这片土地上,它将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开出绚烂的花朵!广济巴林特“广济巴林特”是广济医学人文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今后浙大二院将会定期举办“巴林特小组”活动,让我们一起倾诉医者心声,回忆医路初心;听医患故事,汇成长心路;相聚巴林特,相伴医路缘!

浏览 2190 次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