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迈克尔·巴林特并不仅仅把自己的工作局限于心理治疗领域,他深信精神分析工作会涉及到不同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中的交流是极有价值的。正是在这一观点的指下,
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和妻子伊妮德开始在伦敦的塔维斯托克诊所召开全科医生案例研讨会,由此将精神分析融入到了对全科医生和其他保健人员的培训中。在医学界,他们不仅开创了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向“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的转变,还在强调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他所开创的巴林特小组活动迅速在很多国家得到开展,随后成立了国际巴林特联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巴林特运动。
目前,巴林特运动在欧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特别是在德法两国极为盛行,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巴林特运动正在迅速开展,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甚至一些偏远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该运动的影响。多年来,巴林特运动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其声誉经久不衰。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者认识到了巴林特小组活动的作用和贡献。在很多国家,它不仅被用于对家庭医学全科医生的培训中,还被应用于精神病学、儿科学、产科学、妇产医学和内科医学等其他医学领域和各种社会领域的培训中,甚至还被纳入到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计划中。目前,欧洲全科医学教师学院(EURACT)正在就把巴林特小组纳入常规全科医学教育的问题进行着讨论。巴林特小组已成为医学领域中宝贵的文化遗产。
巴林特小组是一种重要的全科医生培训方法,即由一组全科医生与受过培训的组长一起定期开会,讨论他们在行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重点是针对全科医学实践的心理方面、尤其是医患关系的情绪内容进行探讨。小组的工作包括培训和研究两个方面。这种小组讨论不仅能使全科医生更好地理解医患关系,学会如何处理治疗实践中富有挑战性的复杂案例和心理健康问题,而且还是全科医生心理治疗中最有效的培训和辅导方法。
巴林特小组源于20世纪50年代迈克尔·巴林特与其第三任妻子伊妮德·巴林特在英国伦敦创建的案例研讨会(case discussion seml-nar)。从1949年至1954年间,巴林特在塔维斯托克诊所接管了原本由伊妮德领导的家庭讨论公署之后,吸收了尝试错误法和回忆法,与伊妮德一起创造并阐述了一种崭新的培训方法——案例研讨会的方法。起初,这种案例研讨会主要是为了培训那些处理婚姻问题案例的社会工作者。为了准确界定来访者和社会工作者之间的移情关系,巴林特修改了通常呈现案例的方式,即书面和阅读报告的形式,而采用一种不用草稿的口头表达的方式,因为这种自由的表达能充分地展现医生的反移情。
由于这种培训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而被国家保健服务机构用到了对医生的心理培训中,巴林特随之将其称为塔维斯托克方法(Tavistock Method)。在此基础上,巴林特又发展了用于全科医生培训的“研究与培训”研究会,并于1950年秋,在伦敦成立了第一个针对全科医生的研讨会,不久该研讨会便被邀请到伦敦参加培训的法国分析师更名为“巴林特小组”。通过对小组研讨会的经验总结,巴林特于1957年出版了其全科医学著作《医生、病人和疾病》。该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已成为全世界精神分析学家和全科医生的必读书籍。
在这本著作中,巴林特集中阐述了巴林特小组是如何通过详细讨论全科医生提供的医患互动案例来揭示各种医患关系问题的,以及全科医生应该如何理解并熟练地运用医患关系。在该书中巴林特还提出了许多沿用至今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如“医生~药”的隐喻(即病人不仅仅对药物做出反应,还对医生本人、对医生所提供的氛围,以及医患沟通的意义做出反应。同样,医生也不只对病人本人做出反应,医生的反应既可能是造成医患沟通困难的原因,也可能是病人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等。
在早期巴林特小组中,巴林特主张,应鼓励医生与病人“长谈”(long interview),以便让病人释放其不快生活的所有细节。后来,巴林特改变了这一观点,并越来越感兴趣于医生和病人之间日常的简短诊疗与对话。在目前的全科医学中,长谈已被视为“异类”,几乎很少能看到;强调的重点已转移到了理解全科医学的日常对话上来,而不再试图将全科医生培养成为某类病人服务的心理治疗师或精神分析师。
《医生、病人和疾病》出版后不久,巴林特开始周游欧洲列国之旅。通过广泛传播其工作方法,并在欧洲各国建立了相应的巴林特小组,巴林特小组的方法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在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与此同时,一些巴林特的追随者也开始在巴林特小组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组织,例如,1967年在法国建立了法国巴林特医学会;1969年,巴林特在伦敦成立了英国巴林特协会。随着法、英等国巴林特组织的建立,以巴林特小组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巴林特运动开始在全球兴起,许多国家都相继组建了巴林特小组和巴林特协会。
本文摘自:灵语心理咨询工作室 田文玲